MBA與高爾夫


@劉兆生 - 2008/01/08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二十多年前,名片上印有MBA(商管碩士)名銜的,都是天之嬌子,尤以在哈佛、賓夕凡尼亞和史丹福等商管名校畢業的,更像高人一等。今天MBA雖貶值不少,但仍然還有不少人願意斥巨資慕名修讀。

在內地,攻讀MBA的風氣更是熾熱非常,但中國內地大學開設的MBA學額遠遠供不應求,吸引不少海外大學到中國開辦一些費用昂貴的濃縮或遙距課程,讓已取得大學學位的年輕人無須放洋也可拿到MBA。不用說,這背後也是一門賺錢的大生意。

內地的MBA可謂中門大開,只要你有心、不太蠢、儲夠錢、肯花時間和夠毅力,MBA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其優越和神秘感已褪色。

讀MBA可以「頂波癮」

筆者在廣州的一些球友,最近也報讀了MBA,他們每周六、日公餘要上兩整天的課,沒時間打球了。但一些球友對筆者說,讀MBA可以「頂波癮」!因為讀MBA和打高球本質上很相似:

商管講求策略(strategy)、效益(effectiveness)、創新(innovation)、人事決策(people decisions)、危機管理(risk management)和紀律(discipline)等,這些和我們打高球的要求一樣。

例如,我們如要做到最好,每打一個洞前便須想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策略;攻果嶺時,選桿要講求最佳效益;每天都有新科技新球桿推出,我們要懂得如何採納;打逆境球時,更要妥善處理自己心情起伏,不要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實力;面對危機如何化解和善後;當然,我們還要遵守球例和勤練球。無疑,他們所說是對的,這些條件亦正是今天中國大企業所需要的;不過,卻使筆者想起多年來對MBA的見解。

說得銅臭一點,MBA之盛行,只不過是三十多年前美國人把商管當作科學來研究,大前提是斷定營商就是一個有機(organic)實驗。這實驗有了一個賺錢主題後,我們只要把一大堆公式,扣對在一個既定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上,再挑選適當的人種,填滿每類不同功能崗位,然後籌來足夠的天使資金,一鋪灑進這商業機器,像啟動一輛汽車時,入油、插匙、打火、入檔,go、 go、go, turn、turn、turn!

力求去除人為因素

這機器怎會不賺錢呢?什麼?不賺!對不起,但模式依然是對,也許只是氣候環境變了,或某些公式用錯,或某些人錯置罷。我們只要再計算過、換人,仔細再計,再換人……(失敗了最新的解釋可能是《Black Swan》*),但這始終是副能賺錢的機器啊!修讀MBA,就是要我們學曉這門煉金術,作最好的準備,做隻在大機構內表面風光、受人敬仰,但背後只是(若不能替投資者生金蛋)隨時可被犧性的母鹅!

這個三十年來的有機實驗,一直做到現在,大致上沒有變化。但事實上,說起來卻有點矛盾,MBA的最終價值,就是期望把商業變成副百分百的機器,人為的因素愈少愈好,但同時不得不承認,唯一把握得不好的,往往正是人為的變數。故現今的商管,重心愈來愈多放在人性和團隊的管理上,而近年來心理學亦在商管上廣被採用,特別是應用在培訓方面。

身處球場上的我們,和修讀MBA如出一轍。最終目的,也不是做到不受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沒有差錯地揮桿、像一副機器地打球嗎?MBA課程中值得我們借鏡確實有很多;最主要的分別,莫過是球打壞了,我們並不須要向股東交代,向自己交代就好了!(完)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by Nassim Nicholas Taleb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